仙家斗趣造金箔

时间: 2017-09-08

仙家斗趣造金箔

     相传,南京栖霞区龙潭沿江一带是生产金箔的故乡。有句老话说得好:“五里路长的带子洲,日夜灯火不歇”,说的就是这里打金箔的情形,这里的人家几乎都曾出过打箔艺人。
     旧时这里家家供有葛仙翁之神位,一年四季上香,水果佳肴供奉不断。每逢年节,艺人一家老小都要跪拜在葛仙翁神位前,祈祷打箔顺利。据传,这葛仙翁就是金箔创始人。葛仙翁真名葛洪,是句容县人,过去龙潭这一带也属于句容县,对龙潭来说他也是故里人了,故里人都把他看作是神仙。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吕洞宾下凡会见葛仙翁。来到龙潭时,吕洞宾见供奉的神像没有光泽,细看原来都是泥塑的。葛仙翁想用金子装点神像,可又有谁能装点得起?两人便商定为人间发明一个无需用很多金子也能让神像发金光的饰金术。事前他们约定比试一番,各为―尊泥像锤造金皮裹贴,看谁先完成。于是,两人各把自身的金饰品拿出来,垫在石块上锤打起来,打得浑身燥热。葛仙翁出了太多汗,实在忍不住就去长江里洗澡了。谁料吕洞宾趁葛仙翁去长江里洗澡的空儿,鼓着劲多打出许多块。葛仙翁回来一看,自己落后太多,十分生气,突然灵光一现,急中生智,他把石块斜横起来,在石块的棱角疙瘩顶上锤打起来,身上的黑道袍飘裹在金皮上也顾不得整理,反而觉得裹了一层道袍打得更利索了,不一会葛仙翁就超过了吕洞宾,而且锤打出来的金皮又薄又光亮。原来由于锤面与石块的接触面变小后,金块受压力反而加大,加上黑道袍裹垫,金皮受到约束,不易破损,所以成形快、色泽亮。吕洞滨见比试不过,盛怒之下拂袖到浙江去了,而葛仙翁就留在龙潭一带传播工艺了。随着后人的改进,黑长衫裹垫工艺被乌金纸取代了,金皮越捶打越薄,成为现在金箔的样子。后来佛教在国内的兴起,金箔就成了佛像重要的饰金材料。
     自古以来,南京打箔的石墩子上都有个小疙瘩,现代科技发达,南京人发明了机器打箔,还有厂家研制全自动打箔机,但都吸收了小疙瘩的经验,这是南京人独特的发明。如果你在外地打箔的石墩上发现小石疙瘩,说明这技艺是从南京传过去的呢。现在的南京成了世界金箔业的制造中心,也许多多少少都与这个小疙瘩有点关联。不论技艺如何发展,南京金箔艺人都忘不了葛仙翁发明创造的功劳。
 (口述:李兴锦 搜集整理:刘苏华  原载《栖霞新编民间故事集萃》)

@2017 中国南京金箔博物馆 版权所有    @南京百事讯技术支持